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团队在《新发传染病》期刊发表突破性研究:从中国东北一处二战 遗址土壤中成功分离出活性炭疽杆菌( Baci lus anthracis ),并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这一 发现不仅为历史生物战研究提供了铁证,更揭示了微生物法医学在追踪生物威胁中的关键 价值。
一、从土壤中唤醒的"沉睡杀手"
研究团队在中国黑龙江省731部队旧址(45°36′55.940″N ,126°38′33.738″E )采集的24 份土壤样本中,通过RPA/CRISPR-Cas12a、实时PCR和宏基因组分析锁定3份阳性样本。 更令人震惊的是,遗址周边0.5-5公里范围内的24份对照样本均未检出炭疽杆菌,暗示这 些菌株并非自然存在,而与历史活动直接相关。
团队成功分离出一株活性炭疽杆菌(命名为BA20200413YY),其基因组包含:
5.5 Mb p完整基因组(染色体+两个毒力质粒pXO1/pXO2 ) 5种天然耐药基因(抵抗磷霉素、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
33个毒力基因(编码炭疽毒素、荚膜合成等致病因子)
二、基因密码里的历史证词
通过构建全球1552株炭疽杆菌的系统发育树,团队发现BA20200413YY属于5.2亚簇 ,并 与9株历史菌株共享5个特征性SNP位点,形成子谱系。这一基因"指纹"与731部队历 史文献高度吻合——解密档案显示,该部队曾系统研究炭疽、鼠疫等病原体,通过口服、 注射及环境暴露方式开展人体实验。
技术关键点 :
高通量测序平台与生物信息分析系统,使百年前的微生物"活档案"得以精准解 码。自动化提取设备更确保了微量、降解样本的检测成功率,为微生物法医学 提供核心支撑。
三、生物安全的警钟 :80年后的环境威胁
炭疽杆菌的芽孢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本次研究证实:未经妥善处理的生物战遗址仍是 长期生物安全风险源。若遗址?;げ蛔悖挎呖赡芡ü缡?、水土流失扩散,威胁周边生 态与人群健康。
这要求我们建立更灵敏的环境监测网络:
便携式PCR/CRISPR检测设备实现现场快速筛查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追踪未知病原
自动化样本前处理系统提升复杂环境样本检测效率
四、技术让历史说话 ,科学守护未来
这项研究开创了"历史生物威胁调查"的新范式:
跨学科证据链 :将微生物学、基因组学与历史文献结合,构建不可辩驳的证据体 系;
环境遗留物追踪 :证明生物制剂可长期存留于环境,需持续监测;
法医学价值 :为全球类似遗址调查提供技术模板。
作为实验室设备供应商,我们深知:每一次历史真相的揭示,都离不开精准仪器的支撑。 从土壤样本中唤醒的不仅是炭疽杆菌,更是对科学责任的唤醒——用技术守护人类免受生 物威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延伸思考 :
当代生物安全实验室如何平衡历史研究与风险防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 解。
(注:本文基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发表于《新发传染病》的研究撰写,数据及结论详见原 文)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