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类器官作为能模拟原生组织结构与功能的 3D 细胞集合体,已成为疾病建模、药物研发和再生医学的核心工具。然而,传统静态培养难以满足类器官对微环境的复杂需求 —— 营养梯度失衡、氧供不足、成熟度低下等问题,始终制约着类器官技术的突破。近年来,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方案,其通过 调控培养环境,让类器官培养从 “被动维持” 迈向 “主动调控”。
近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期刊上一篇题为《Bioreactor Technologies for Enhanced Organoid Culture》的研究,对类器官培养领域的四种核心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四类核心生物反应器:各有专精的 “培养大师”
目前,应用于类器官培养的生物反应器主要分为四大类,它们凭借设计满足不同研究需求:
图1. 类器官培养常用生物反应器类型
1.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SBR):规?;嘌?“效率担当”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堪称类器官大规模培养的主力。其核心是通过轴向或径向叶轮的旋转产生流体动力,实现培养基的均匀混合与高效传质。这种设计不仅能提升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传递效率,还能通过调控搅拌速率,为不同类型的类器官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搅拌式反应器已展现出显著优势:在脑类器官培养中,它能有效缓解静态培养中常见的核心坏死问题,促进类器官体积增大和结构连续性;而在肝类器官研究中,通过 85 RPM 的搅拌速率,可诱导肝细胞标志物(如 CYP3A4、ALB)的高表达,其功能成熟度远超静态培养组。不过,需注意的是,过高的搅拌速率可能产生剪切应力,对视网膜等敏感类器官的精细结构造成损伤,因此需根据细胞类型优化参数。
图2. 搅拌式培养瓶中类器官向功能性肝细胞的分化。类器官在搅拌式培养瓶或静态对照组中分化12天。
2. 微流控生物反应器(MFB):微环境调控的 “ 工匠”
微流控生物反应器以微米级通道和腔室为核心,通过 控制流体流动,实现对营养供应、信号分子浓度梯度的精细化调控。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可通过多通道设计同时引入不同培养基或试剂,模拟体内复杂的生理微环境;另一方面,集成的传感器能实时监测 pH、氧气浓度等参数,为研究提供动态数据支持。
例如,在视网膜类器官培养中,微流控芯片通过多孔膜分隔视网膜类器官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并模拟体内液体流动,显著促进了光感受器外段结构的形成 —— 这一结构在静态培养中极难生成。此外,肝类器官在微流控系统中可形成类似肝小叶的结构,且白蛋白分泌等功能指标维持时间更长,为药物代谢研究提供了更接近体内的模型。
图3. 使用简易三维灌注芯片系统实现hiPSCs原位生成肝脏类器官的示意图及芯片系统中hiPSCs分化为肝脏类器官的特征分析。
3.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低剪切环境的 “模拟专家”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由 NASA 研发,其核心设计是通过容器的旋转产生 “模拟微重力” 环境,在低剪切应力下实现培养基与类器官的充分接触。这种设计特别适合对剪切力敏感的类器官,能减少机械损伤并促进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视网膜类器官培养中,RWV 能加速其成熟进程 —— 与静态培养相比,视网膜类器官在 RWV 中可提前 1 周达到相同的成熟度,且基因表达模式更接近在体视网膜。此外,RWV 培养的神经内分泌类器官在移植后血管化能力显著增强,这为类器官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不过,操作中需避免气泡产生,否则可能因局部剪切力骤增影响培养效果。
图 4. 不同培养条件下类器官的生长情况。SSCi:完整类器官静态悬浮培养;SSCd:分离的神经视网膜静态悬浮培养;RWV:分离的神经视网膜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培养。
4. 电刺激生物反应器(ES):功能成熟的 “激活利器”
电刺激生物反应器主要通过电极施加特定频率、振幅的电信号,模拟体内电生理环境,促进兴奋性组织类器官的功能成熟。其核心优势在于针对性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加速功能细胞的分化与成熟。
在心脏类器官研究中,电刺激(如 2 Hz 频率)可显著提升心肌细胞的肌节排列完整性和收缩同步性,甚至能诱导类器官适应更高频率的搏动;而在神经类器官培养中,电刺激能促进 neurite 生长和突触形成,对修复神经损伤模型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商业化的电刺激系统(如 IonOptix C-Pace)已实现标准化操作,而定制化系统则可通过电极材料和参数优化,进一步提升刺激效率。
图 5. 电刺激(ES)对原代神经类器官的影响。
挑战与未来: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进阶之路
尽管生物反应器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在规模化应用中仍面临挑战:搅拌式反应器的剪切力控制、微流控芯片的批量生产难度、RWV 的气泡干扰问题,以及电刺激参数的标准化等,均需进一步优化。此外,如何实现多种技术的融合(如 “微流控 + 电刺激”),构建更接近体内的复合微环境,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材料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生物反应器正朝着 “集成化、智能化” 方向演进:集成传感器的实时监测系统可实现培养过程的动态调控;3D 打印技术的应用则能快速定制个性化反应器结构;而类器官与生物反应器的结合,不仅能推动基础研究的深入,还将为药物筛选、个性化医疗提供更可靠的模型。
生物反应器技术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类器官培养的边界。从单纯的 “容器” 到 “微环境调控平台”,它不仅解决了类器官培养的技术瓶颈,更让我们得以在体外 模拟生命活动的复杂过程。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类器官有望真正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 “桥梁”,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疾病 带来革命性突破。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