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工业安全监测领域,压力参数的毫厘之差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传统应变式或电容式传感器在高温、高压、强辐射的核环境下,往往面临精度衰减、材料老化、信号漂移等问题。
而石英谐振压力传感器凭借其物理特性和数字化优势,正成为核电站安全系统的“抗辐心脏”,为核能安全竖起一道关键的技术屏障。
01 核工业安全监测的严苛挑战
核工业环境对压力测量的要求堪称工业测量的“极限挑战”。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冷却剂管道、安全壳等核心区域,传感器需承受:
①150℃以上高温
②倍于大气压的高压
③超过200Mrad的γ射线辐照
④酸、氢氧化钠等腐蚀性介质
这种环境组合会导致传统传感器发生膜片老化、绝缘失效、信号漂移等问题。例如,常规铂电阻温度计在强辐照下年漂移率可达0.01℃/年以上,而安全壳泄漏监测要求误差必须低于0.1‰。
面对“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站60年设计寿命的要求,传感器还需具备超长期稳定性。核工业界中的“抗辐射加固”、“事故后监测”、“核级传感器国产化”直指这些痛点。
02 石英谐振技术的核心优势
石英谐振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与应力频率特性。
当外界压力作用于石英振梁时,其固有谐振频率随应力变化,通过测量频率偏移量即可精确反推压力值。这一物理机制带来了三大优势:
数字化抗干扰能力
频率信号输出从根本上规避了传统4-20mA模拟信号在核电站复杂电磁场中的失真风险。频率作为数字量可直接接入控制系统,无需A/D转换。
超稳定晶体特性
石英晶体具有低热膨胀系数(5×10??/℃)和高机械Q值(品质因数),使传感器在-40℃~150℃温域内温漂系数低于±0.01%FS/℃,长期漂移率<0.02%/年。
辐射免疫特性
石英材料本身耐辐射,通过全金属密封封装(哈氏合金/316L不锈钢)和减少半导体材料使用,可耐受>200Mrad辐照剂量,远超核电站安全壳内典型辐照水平。
晨穹电子的RPS01系列产品通过双谐振梁差分设计,将灵敏度提升至46.32Hz/MPa,并利用AI自校准算法将综合精度控制在0.01%FS,在核环境应用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03 核工业核心场景的应用突围
反应堆压力容器监测
作为核电站的“心脏”,压力容器内0.1%的压力波动可能预示冷却剂泄漏或堆芯异常。
晨穹RPS01传感器在核电站应用中,能够凭借其0.001%分辨率和<1ms响应时间,预警了冷却剂微泄漏导致的压力下降,避免了潜在事故。其环形应力桥结构使灵敏度较传统传感器提高数倍,即使在10kPa超低量程下仍能精准捕捉压力异常。
安全壳泄漏监测
安全壳是核安全的“最后屏障”,其泄漏率监测要求达到0.1‰误差级别。石英谐振传感器通过高精度差压测量实现微小泄漏检测。
乏燃料池液位监测
乏燃料水池深度关乎辐射防护安全。传统差压变送器在水位测量中误差较大,而晨穹RPS01芯体通过静压法测量(量程101kPa~3.6MPa),在核电站能够实现了毫米级水位监测精度,远超行业标准。
放射性物质运输监控
运输罐体在震动冲击下的密封性监测至关重要。晨穹传感器采用悬臂梁谐振器结构和二级悬浮设计(引压管柔性连接+核心??榈孕遥?,成功隔离90%以上振动应力,抗冲击能力达200g。
在放射性同位素运输中,该技术确保密封性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标准。
04 晨穹传感器的技术创新
晨穹电子科技通过三大技术突破实现国产化替代:
材料工艺突破
采用原子级薄膜沉积技术实现石英基膜与金属封装的原子级融合,抗振动性能提升300%??品ズ辖鸸茏砻娼ι湮偻悖灾嵘透春涂狗漳芰?。
智能补偿技术
集成高精度温度探头与自适应算法,实现双通道温度补偿。在-40℃~150℃宽温域内无需额外温控装置,温漂控制在±0.01%FS/℃。
抗辐照强化设计
减少半导体材料比例,核心传感元件与外围电路分离布置(间距≥5m)。通过辐射屏蔽封装和抗辐射电子元件选型,使整机耐辐照能力突破200Mrad。
05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第四代核反应堆和聚变堆(如ITER项目)的发展,传感器将面临更高温度(>600℃)、更强辐射?。ㄖ凶油?gt;101?n/cm2)的挑战。
晨穹正在研发耐高温传感器采用石英薄膜技术,将工作温度上限扩展至300℃,并向多参数集成(压力-温度-辐射)方向演进。
数字孪生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将使石英谐振传感器从单一测量设备升级为智能感知节点。
结论
在核电站的总控制室,墙上实时跳动的压力数据背后,是数百个石英谐振传感器在辐射灼热的环境中无声守护。当传统传感器在强辐照下性能衰减时,这些基于石英晶体的“抗辐心脏”仍以0.01% 的精度持续输送关键数据。
核工业界已达成共识:没有可靠的传感器,就没有实质性的核安全。随着国产化进程加速,晨穹等企业正将中国制造的石英谐振传感器送入更多核电站的核心区域——从反应堆压力容器到乏燃料水池,从安全壳到核燃料运输罐。
这些不足手掌大小的装置,正成为中国核工业安全体系中值得信赖的“神经末梢”。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