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基?。汉谔宸涠?/h3>
红外测温的核心依据是热辐射理论——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均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其波长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0.7μm–1000μm)。
三大核心定律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黑体单位面积辐射功率与其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sigma$:斯特藩常数 5.67×10?? W·m?2·K??;$T$:绝对温度)实践意义:通过测量总辐射能量反推物体温度。
维恩位移定律
峰值辐射波长$\lambda_{\max}$与温度$T$成反比:
例:人体37℃时$\lambda_{\max}=9.35\ \mu m$,熔铁(1500℃)$\lambda_{\max}=1.7\ \mu m$。
普朗克辐射定律
描述黑体在特定波长$\lambda$下的辐射强度:
技术价值:为红外传感器波长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结论:红外测温仪通过捕捉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分析辐射波长分布→计算实际温度。
二、仪器结构与工作流程
1. 光学系统
物镜组件:
材料:锗(Ge)、硒化锌(ZnSe)等红外透射材料(8–14μm波段透过率>90%)。
功能:聚焦目标红外辐射至探测器,视场角(FOV)决定测量区域大?。ǔ<?°–30°)。
孔径光阑:控制入射光通量,避免探测器饱和。
2. 红外探测器(核心传感器)
类型 | 原理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热电堆 | 塞贝克效应(温差→电压) | 无需制冷,响应慢(100ms级) | 工业手持测温仪 |
光电探测器 | 光子激发电子跃迁(InSb, HgCdTe) | 响应快(μs级),需液氮制冷 | 科研、高速目标 |
微测辐射热计 | 热敏电阻温度变化改变电阻值 | 室温工作,集成于红外热像仪 | 安防监控、医疗 |
3. 信号处理系统
放大电路:将探测器输出的μV级电压信号放大1000倍以上。
环境温度补偿:
内置热敏电阻实时监测仪器内部温度。
根据修正公式消除环境温差影响:
($K$:校准系数;$\varepsilon$:发射率)A/D转换: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供处理器计算。
4. 温度计算与输出
发射率校正:用户输入目标材质发射率$\varepsilon$(常见值:人体皮肤0.98,铝箔0.05,陶瓷0.92)。
算法处理:基于普朗克公式反演温度值,结合环境参数校准。
显示/输出:LCD屏幕显示温度,支持4–20mA/RS485等工业接口。
三、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1. 发射率误差(主要误差源)
问题:非黑体($\varepsilon<1$)辐射能量低于同温度黑体。
对策:
高发射率涂料(如测温贴纸)覆盖被测物。
双色测温法:测量两个波段辐射比,降低对$\varepsilon$的依赖(适用熔融金属)。
2. 环境干扰
大气吸收:水蒸气/CO?吸收特定红外波段(2.7μm, 4.3μm)。
对策:选用“大气窗口”波段(3–5μm, 8–14μm)。
背景辐射:高温物体反射周边热源辐射。
对策:调整测量角度,使用遮光罩。
3. 测量距离限制
距离系数比(D:S):如20:1表示距目标20cm时可测直径1cm的区域。
对策:高D:S比镜头(可达300:1)用于远距离小目标测量(高压电线接头)。
四、典型应用场景
领域 | 应用案例 | 技术需求 |
---|---|---|
工业制造 | 炼钢炉温监控(700–2000℃) | 高精度(±0.5%)、抗粉尘 |
电力运维 | 变电站设备过热预警(-20–500℃) | 防电磁干扰、安全距离>10m |
医疗健康 | 耳温/额温非接触测量(32–42℃) | 响应时间<0.5秒、人体发射率校准 |
科学研究 | 火箭发动机喷口温度分布测绘(>3000℃) | 高速采样(kHz级)、耐高温镜头 |
日常生活 | 厨房油烟温度监测、电子设备散热诊断 | 便携性、低成本 |
五、技术演进趋势
多光谱测温:同时分析3个以上波段,显著提升复杂环境精度。
AI图像融合:红外热像仪+可见光摄像头,自动识别过热点(如光伏板故障定位)。
MEMS微型化:手机集成红外测温模组(如FLIR One)。
无发射率测量: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自适应校正材质差异。
总结:红外测温仪的本质是“辐射能→温度”的高效转换系统,其精度取决于光学设计、探测器性能、环境补偿算法三者的协同优化。随着材料与芯片技术的进步,非接触测温正向微型化、智能化、多维度感知方向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