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生理性血管形成和病理性血管增生中发挥核心作用。以下从结构、功能、调控机制到临床应用进行系统阐述:
一、基本结构与亚型
基因家族
属于 PDGF/VEGF生长因子家族,人类基因位于 6p21.3。
主要亚型:VEGF-A(最常见)、VEGF-B、VEGF-C、VEGF-D、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病毒同源物(VEGF-E)。
蛋白结构
同源二聚体糖蛋白,通过 二硫键 稳定结构。
VEGF-A存在多种剪接变体(如VEGF???、VEGF???、VEGF???),差异在于肝素结合能力和生物活性。
二、受体系统与信号通路
受体 | 结合配体 | 主要表达细胞 | 下游通路 |
---|---|---|---|
VEGFR-1 (Flt-1) | VEGF-A/B, PlGF | 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 调控单核细胞迁移 |
VEGFR-2 (KDR/Flk-1) | VEGF-A/C/D | 血管内皮细胞 | 主要促血管信号(PI3K-Akt、ERK) |
VEGFR-3 (Flt-4) | VEGF-C/D | 淋巴管内皮细胞 | 淋巴管生成 |
共受体(Neuropilin-1/2) | VEGF???等 | 神经元、内皮细胞 | 增强受体结合 |
关键通路:VEGF结合VEGFR-2 → 受体二聚化 → 激活PLCγ-PKC-MAPK →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存活。
三、生物学功能
生理作用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胚胎发育、伤口修复、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再生。
血管通透性:诱导内皮细胞间隙增大(比组胺强50,000倍),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如肿瘤微环境水肿)。
淋巴管生成(VEGF-C/D通过VEGFR-3介导)。
病理作用
肿瘤血管增生:实体瘤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上调VEGF,促进"血管劫持"(供应肿瘤生长)。
慢性炎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EGF介导病理性新生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VEGF加剧血管通透性和炎症细胞浸润。
四、调控机制
诱导因素
缺氧:HIF-1α稳定化 → 结合VEGF基因启动子。
炎症因子:IL-1β、TNF-α刺激VEGF分泌。
癌基因:Ras、Src突变持续激活VEGF表达。
抑制因素
抑癌基因:p53直接抑制VEGF转录。
表观遗传:miR-200家族靶向降解VEGF mRNA。
外源性药物:贝伐珠单抗(抗VEGF抗体)。
五、临床应用与靶向治疗
诊断标志物
肿瘤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如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评估)。
治疗策略
抗VEGF药物:
药物类型 代表药物 适应症 单克隆抗体 贝伐珠单抗 结直肠癌、卵巢癌、湿性AMD 受体融合蛋白 阿柏西普(VEGF Trap) 糖尿病黄斑水肿 小分子TKI 舒尼替尼 肾细胞癌(靶向VEGFR/PDGFR) 副作用:高血压、蛋白尿、出血(与血管正常功能抑制相关)。
促血管治疗
心肌缺血或下肢缺血中局部递送VEGF基因(临床试验阶段)。
六、研究前沿
耐药机制:肿瘤通过上调PlGF或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逃逸抗VEGF治疗。
双靶点策略:联合抑制VEGF和PD-1(如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
组织特异性递送:纳米颗粒载体靶向病变部位减少全身毒性。
总结
VEGF是血管生成的"总开关",其双重角色(生理修复 vs 病理破坏)使其成为肿瘤、眼科疾病和心血管病的重要靶点。未来方向包括精准调控亚型功能、克服耐药性及开发组织选择性药物。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