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其安全直接关乎大众的身体健康。然而,在食用油的生产、加工、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可能引入有害物质的风险,苯并芘便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强致癌物质。
苯并芘是一种由 5 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三大致癌物质之一。在植物油的制备过程中,如高温炒制、油炸、反复使用以及原料受污染等情况,都可能促使大量苯并芘的产生。我国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食用油中苯并芘的最大限-量为 10μg/kg ,而欧盟标准更为严格,限定在 2μg/kg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食用油脂中苯并芘的最大限-量为 5μg/kg 。
传统检测苯并芘的方法,如荧光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法等,虽然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但普遍存在样品处理繁琐、仪器成本高昂、检测时间冗长等问题。酶联免疫吸附法虽相对简单快速,却在灵敏度方面有所欠缺。在此背景下,食用油苯并芘快速检测仪应运而生,为解决食用油苯并芘检测难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案。
技术革新实现快速精准检测
食用油苯并芘快速检测仪融合了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检测性能的大幅提升。其中,部分仪器采用 “激光诱导荧光 + 纳米富集” 联用技术,有效突破了传统检测的灵敏度瓶颈。苯并芘在特定波长(365nm)激光照射下会发出特征荧光(406nm),然而食用油基质复杂,含有甘油三酯、色素等多种成分,传统荧光法极易受到干扰,检测下限通常仅能达到 5μg/kg ,难以满足国标精准判定的需求。快速检测仪通过纳米级分子印迹材料,在样品前处理阶段能够快速捕获苯并芘,其对苯并芘的吸附特异性高达 98%,可去除 99% 的基质干扰。同时,采用低温光电倍增管(-25℃)接收荧光信号,将检测下限成功降至 0.1μg/kg ,比传统方法提升了 50 倍,即便是苯并芘含量仅为 3μg/kg 的食用油,也能精准检出,为食品安全预警预留了充足空间。
还有一些快速检测仪利用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与聚合物材料壳聚糖构建纳米电化学传感器来检测苯并芘。在该纳米电化学传感器上,苯并芘的循环伏安图在 1.0V 处会出现一个形状良好的氧化峰,且无还原峰,呈现为一种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如以壳聚糖 - 石墨烯(1∶2,V/V)混合溶液作为修饰液,修饰量为 5μL、电解质 LiClO4 浓度 0.2mol/L、硫酸浓度 0.1mol/L、富集时间 15min 时,苯并芘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与其浓度在 0~100nmol/L 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校正曲线方程为:Ip = 0.1162CBaP+22.9262(R2 = 0.9978),检测限低至 0.103nmol/L(RSN = 3)。这种方法样品预处理简单、检测时间短、速度快且成本低,利用该法对香油样品中的苯并芘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可达 98.51%~100.57%,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一致,并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