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湿法刻蚀作为关键制程环节,其化学溶液的选择与配比直接决定了材料去除速率、形貌控制精度及表面质量。从酸类到碱类,再到缓冲体系和特殊配方混合物,各类化学品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实现对不同薄膜层的精准剥离,同时需兼顾选择性、均匀性和环境兼容性等多重要求。这些看似简单的液体组合背后,实则蕴含着材料科学、流体力学与自动化控制的深度交叉,构成了现代芯片加工的技术基石。
湿法刻蚀常用的化学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酸类
氢氟酸(HF):主要用于刻蚀氧化膜,根据浓度不同可分为CHF、LHF、DHF等类型,适用于不同厚度的氧化层去除。例如,49%的浓氢氟酸常用于快速刻蚀,而稀释后的溶液则用于精细控制。
磷酸(H?PO?):热磷酸溶液可有效刻蚀氮化硅膜及其下方的氧化膜,反应速率受温度和水含量影响显著;高浓度磷酸还可用于剥离氮化硅硬掩模。
硝酸(HNO?):通常与氢氟酸混合使用,参与铝材料的氧化及溶解过程,如铝刻蚀剂M2中就含有硝酸作为氧化剂。
盐酸(HCl)、硫酸(H?SO?)、醋酸(CH?COOH):分别用于特定金属层的腐蚀或辅助清洗,例如硫酸与双氧水混合液能去除光阻残留物1
缓冲刻蚀剂
BOE(Buffered Oxide Etch):由NH?F和HF按比例混合而成,分为MB、LB、DB等型号,通过调节氟离子浓度实现对氧化硅的可控刻蚀,避免过蚀并保持稳定的pH值。其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如H?SiF?,适用于栅极氧化层的精准加工。
碱类
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铵(NH?OH)、氢氧化四甲基铵(TMAH):这些强碱性溶液常用于硅基底的处理,例如单晶硅的各向异性腐蚀或多晶硅栅极的去除。其中TMAH因选择性较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制程。
溶剂与清洗液
超纯水、异丙醇(IPA)、丙酮、二甲苯、三氯乙烯:用于反应后的冲洗、干燥及有机物溶解。例如IPA在晶圆干燥系统中置换水分,防止水渍残留12;SC1(氨水+双氧水+水)和SC2(盐酸+双氧水+水)则是标准的清洗配方,分别针对微粒杂质和金属离子污染。
特殊配方混合物
铝刻蚀剂M2:由磷酸、硝酸和醋酸按70:2:12的比例组成,专用于钴制程中的铝层选择性刻蚀,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金属层。
HF/EG溶液:将氢氟酸与乙二醇混合,用于需要抑制硅基体反应的场景,如CMOS工艺中的STI形成后氮化硅回蚀步骤。
这些化学品的选择取决于被刻蚀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工艺精度要求以及设备兼容性。例如,氢氟酸体系适合氧化物的高速率去除,而磷酸则优先用于氮化物的选择性刻蚀。此外,通过温度控制、浓度调配和添加缓冲剂,可以进一步优化刻蚀速率与均匀性。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