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度测试仪的测试方法需根据材料特性、透气性范围及行业标准选择,核心围绕 “气体驱动方式” 和 “测量原理” 划分,下面由深圳市普云电子有限公司小编来带着大家一起看看这些常见的方法吧。主要包括压差法、质量法、重力法等,不同方法在精度、适用范围及操作复杂度上各有侧重,以下为具体解析:
一、压差法(主流测试方法)
压差法是透气度测试中应用广泛的方法,基于 “恒定压力差下测量气体透过速率” 的原理,适用于绝大多数固体材料(如薄膜、织物、纸张)的透气性测试。
1、原理与流程
通过测试腔将试样两侧隔离为上游腔(高压侧)和下游腔(低压侧),利用气源(如压缩空气、氮气)在两侧建立恒定压力差(可设定 10-5000Pa);
气体在压力差驱动下透过试样,下游腔的流量传感器(质量流量计、差压流量计)测量单位时间内的气体透过量;
仪器根据公式计算透气度:透气度 = 气体流量 /(试样面积 × 压力差),单位通常为 mL/(cm2?min?Pa) 或 L/(m2?h?kPa)。
2、细分类型
恒压法:保持压力差恒定,测量流量变化(适用于中高透气性材料,如无纺布、滤纸);
恒容法:保持下游腔体积恒定,测量压力随时间的变化率(适用于低透气性材料,如塑料薄膜、金属箔)。
3、适用场景
纺织面料、医用防护材料、包装膜、过滤材料等,符合 GB/T 5453(纺织品透气度)、ASTM D737(纸张透气度)等多项标准。
测试仪器:微电脑透气度测定仪PY-H614-3纸张薄膜透气性测定仪
生成厂家:深圳市普云电子有限公司
二、质量法(重量分析法)
质量法通过测量 “一定时间内透过材料的气体质量变化” 评估透气性,适用于高精度低透气性材料测试(如阻隔性薄膜、密封材料)。
1、原理与流程
将试样密封在测试容器上,一侧通入测试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另一侧连接称重装置(如电子天平,精度达 0.1mg);
气体透过试样后被吸收剂(如二氧化碳用碱石灰吸收)捕获,通过测量吸收剂的质量增量,计算单位时间内的气体透过量;
透气度 = 质量增量 /(试样面积 × 时间 × 压力差),单位常用 g/(m2?d)(克 / 平方米?天)。
2、优势与局限
优势:精度高(可测低至 10?? g/(m2?d) 的透气量),适合阻隔性材料验证;
局限:测试周期长(需数天至数周),操作复杂,不适用于高透气性材料。
3、适用场景
食品包装阻隔膜、药品包装铝塑复合膜等,符合 ASTM D1434(塑料薄膜气体透过率)标准。
三、重力法(皂膜流量计法)
重力法是一种经典的手动 / 半自动测试方法,利用皂膜在重力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测量气体流量,适用于中透气性材料的简易测试。
1、原理与流程
试样两侧建立压力差后,气体透过试样进入皂膜流量计,推动皂膜沿刻度管上升;
记录皂膜通过一定体积刻度的时间,计算气体流量(流量 = 体积 / 时间);
结合试样面积和压力差,换算出透气度值。
2、优势与局限
优势:设备简单、成本低,适合实验室快速验证;
局限:依赖人工计时,精度较低(误差 ±5% 左右),效率低。
3、适用场景
教学实验、小型工厂对织物、滤纸的快速抽检,是传统纸张透气度测试的常用方法之一。
四、动态气流法(吹扫法)
动态气流法通过 “持续吹扫下游腔并测量气体浓度” 计算透气性,适用于需要实时监测的动态测试场景(如材料老化过程中的透气性变化)。
1、原理与流程
上游腔通入稳定浓度的测试气体,下游腔用惰性气体(如氮气)持续吹扫;
吹扫气流携带透过试样的测试气体进入检测器(如气相色谱仪、红外分析仪),测量气体浓度;
透气度 =(吹扫流量 × 气体浓度)/(试样面积 × 上游气体分压)。
2、优势与局限
优势:响应速度快,可实时监测透气性变化,适合动态过程研究;
局限:设备成本高(需配套气体检测器),操作复杂。
3、适用场景
包装材料的老化测试、高分子材料透气性动态分析等,符合 ISO 15105-1(塑料薄膜气体透过率)标准。
五、选择测试方法的核心依据
1、材料透气性范围:高透气性材料(如织物)优先选压差法;低透气性阻隔材料选质量法或恒容压差法。
2、行业标准要求:纺织领域优先参考 GB/T 5453,包装膜参考 GB/T 1038(塑料薄膜透气性),按标准指定方法测试。
3、精度需求:科研或高产品质控选质量法或高精度压差法;常规生产质控选普通压差法或重力法。
不同测试方法各有侧重,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材料特性、标准要求及测试效率综合选择,确保数据准确且符合场景需求。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