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下打捞潜水泵底座时,安全措施至关重要,需从人员、设备、电气、环境等多方面严格把控,以下是具体安全要点及操作规范:
一、人员安全措施、
1. 潜水员资质与健康管理
资质要求:潜水员必须持有国家认可的潜水证书(如 CMAS、PADI 等),具备水下作业经验,禁止无证人员下潜。
健康检查:下潜前 24 小时内禁止饮酒,确认潜水员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禁忌症,若出现感冒、鼻塞等影响耳压平衡的症状,应立即取消作业。
2. 潜水作业安全规范
设备检查:
潜水服、氧气瓶、供气管道需逐件检查气密性(可通过充气测试是否漏气),压力表、水下通讯设备(如对讲机、信号绳)需确保功能正常。
深水区作业(水深>10m)必须使用脐带式供气系统(由地面持续供气),避免使用开放式潜水装备导致气源不足。
下潜与作业时间:
下潜速度控制在 10m/min 以内,每下潜 10m 停留 1-2 分钟做耳压平衡;作业时间根据水深设定,通常水深 20m 时不超过 30 分钟,避免减压病风险。
地面监护:
至少 1 名地面人员全程监控潜水员状态,通过信号绳(“1 拉前进,2 拉停止,3 拉返回”)或对讲机保持实时通讯,若通讯中断立即拉动信号绳召回潜水员。
二、设备与操作安全
1. 打捞工具安全使用
绳索与吊具:
选用承重能力≥底座重量 2 倍的高强度尼龙绳或钢丝绳,避免使用磨损、断股的绳索;吊环、吊钩需通过拉力测试(如额定载荷 1.5 倍的静载试验),禁止使用锈蚀、变形的吊具。
浮力袋与起重设备:
浮力袋充气前检查阀门密封性,充气量不超过额定浮力的 80%,防止过充爆裂;起重机操作时需由持证司机驾驶,起吊前确认底座固定牢固,吊臂下方禁止站人。
2. 水下障碍物与环境应对
障碍物处理:
作业前用声呐或水下摄像头勘察水底,清除水草、岩石等障碍物,若底座卡在缝隙中,禁止强行拉扯绳索,需用液压工具缓慢扩张缝隙,避免设备倾倒砸伤潜水员。
水流与天气监控:
实时监测水流速度,当流速>0.5m/s 或风力>4 级时立即停止作业;若遇突发暴雨,需快速将设备撤离至岸边,避免溺水或设备被冲走。
三、电气与防水安全
防触电措施
若潜水泵未断电,必须先切断总电源并上锁挂牌(“禁止合闸”),使用万用表检测泵体是否带电,确认无漏电后再作业;若底座带电(如电缆破损),需先用绝缘工具隔离电缆,再进行打捞。
2. 防水与漏电?;?/p>
潜水员穿戴的装备需具备防水绝缘性能(如橡胶潜水服),水下照明设备需选用防水等级 IP68 以上的防爆手电,避免漏电引发触电事故。
四、应急与救援准备
1. 急救设备与预案
现场配置:
急救箱内需包含止血绷带、心肺复苏(CPR)面罩、氧气瓶(含减压阀),作业区域 50 米内??烤壬?,船上配备救生圈、急救药品及通讯设备。
应急流程:
若潜水员出现抽筋、呛水等情况,立即通过信号绳召回,地面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并 10;若设备下沉,需标记位置后重新制定打捞方案,禁止盲目下潜。
2. 减压与医疗保障
深水区作业(水深>30m)后,潜水员需进入减压舱按规范减压(如停留水下时每 10m 水深减压 5 分钟),避免因氮气气泡引发减压病,作业后 24 小时内禁止再次下潜。
五、环保与作业后安全
1. 防污染措施
若底座油污泄漏,需在作业区域投放吸油毡,避免油污扩散污染水质;打捞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如绳索碎片、包装材料)需全部回收,禁止丢弃在水中。
2. 设备归置与检查
打捞结束后,及时清点工具,将潜水装备晾干存放,避免潮湿生锈;起重机、浮力袋等设备需进行性能检测,确保下次使用安全。
总结
水下打捞潜水泵底座的安全核心是 “人员资质、设备可靠、操作规范、应急到位”,任何环节疏忽都可能引发事故。若对作业环境或自身能力不确定,建议优先委托专业打捞公司,以保障生命与设备安全。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