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體免疫系統組成了一個嚴密調控的“網絡”,時刻檢測著外來病原體,并將其與自身抗原區分開來。但免疫系統也可能會被“策反”,錯誤的攻擊我們自身,從而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
目前已知的自免疾病超過100種,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多發性硬化癥等。自免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確,涉及多種免疫細胞,尤其是B細胞和T細胞。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B細胞在自免疾病中并非“單純”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如今,靶向CD20、CD19、BAFF等蛋白的B細胞耗竭,已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癥等。
義翹神州旨在為藥物研發和生物標志物分析提供高質量的工具,推動自免疾病靶向開發和早期檢測進展!
B細胞在自免疾病中的作用
B細胞和T細胞是適應性免疫的核心組成部分,在生物體的一生中,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祖細胞持續產生。
B細胞的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活化的B細胞在淋巴結和脾臟中分化為抗體分泌細胞(ASCs)。病理狀態下,ASCs分泌的自身抗體通過調節信號通路、引發免疫復合物介導的炎癥及消耗特定類型細胞,引發自免疾病。
B細胞在自免疾病生理學的多重作用,使其成為一系列自免疾病的靶點。B細胞可以產生多種影響自免疾病的細胞因子,如IL-6、TNF、IFNγ等。除CD20外,不同表面抗原,如CD19、BCMA、CD38、BAFF,在B細胞譜系的特定亞群表達。因此,B細胞在自免疾病發揮重要作用。
不同細胞表面抗原在不同B細胞譜系表達示意圖(源自文獻:doi: 10.3389/fimmu.2020.00762)
B細胞耗竭:撐起自免疾病“半邊天”
通過B細胞機制來干預疾病的療法統稱為:B細胞耗竭療法(BCDT)!
BCDT用于自免疾病治療已有20多年的歷史,始于雜交瘤技術制備單克隆抗體成為可能之時。1997年,首-個抗CD20單抗利妥昔(Rituximab)獲批上市,但直到2006年才獲批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如今,多種B細胞耗竭藥物已用于臨床或正在開發中,如抗體藥、CAR-T、TCE、ADC、小分子抑制劑等。
此外,抗CD38單抗靶向漿細胞,旨在改進和優化B細胞耗竭的治療策略。
B細胞耗竭療法(源自文獻:doi: 10.3389/fimmu.2023.1322546)
接下來,我們將對單克隆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和CAR-T這3大類B細胞耗竭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介紹。
1、單克隆抗體
與B細胞表面表達的抗原、配體或受體結合,抑制與細胞生長、增殖或凋亡機制相關的信號通路。比如抗體與CD20結合,使Ca2+濃度發生變化,進而控制B細胞的生長和凋亡。
除了通過抑制信號傳導直接誘導靶細胞凋亡外,單抗可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ADCC)、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CDC)、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ADCP)等間接清除靶細胞。
單抗耗竭B細胞的作用機制(以Rituximab為例,源自文獻:doi: 10.1038/s41584-024-01210-9)
熱門抗體研究進展!
CD20、CD19、CD22、CD38、BAFF
CD20
CD20幾乎在B細胞發育的全過程均有表達,除前B細胞、漿母細胞和漿細胞階段。靶向CD20的抗體應用廣泛,已被證明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都有活性。現有CD20單抗可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能使CD20易位或聚集到脂筏,Ⅱ型則不具備這種能力。
Ⅰ型抗體Rituximab屬于嵌合鼠/人源單抗,已被批準用于多種自免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肉芽腫性多血管炎、尋常型天皰瘡等。但其鼠源有時會引發免疫反應,因此人源化或全人源抗體應用潛力更大。新型靶向CD20的奧法妥木單抗(Ofatumumab)和奧瑞利珠單抗(Ocrelizumab)分別于2009年和2017年被FDA批準用于多發性硬化癥。與Rituximab相比,Ofatumumab優化了CDC作用,而Ocrelizumab具有增強的ADCC作用。
Ⅱ型抗體可通過溶酶體介導的細胞死亡直接殺傷細胞。全人源化抗CD20奧濱尤妥珠單抗(Obinutuzumab)在Fc區的天冬酰胺297處進行糖基化改造,對FcγRIIIa的結合親和力更高,增強ADCC作用,目前正在開展針對自免疾病的臨床研究。另一款抗CD20單抗Ublituximab同樣經過糖基化改造增強ADCC,已被批準用于復發型多發性硬化癥。
CD19
人源化抗CD19單抗依奈利珠(Inebilizumab)已被FDA批準用于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自免疾病: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然而另一款CD19抗體在SLE患者中未達到臨床試驗終點。可能抗CD19單抗在自免疾病中的效果不如靶向CD19的CAR-T細胞吧。
CD22
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是靶向CD22的人源化單抗,抑制B細胞亞群的激活和分化,但B細胞數量不會顯著減少。臨床Ⅲ期試驗結果顯示Epratuzumab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中效果良好。
CD38
CD38是B細胞尤其是漿細胞表面的重要生物標志物,具有細胞黏附、遷移及酶活性。CD38是原發性膜性腎病(PMN)、IgA腎病(IgAN)、SLE等自免疾病的潛力靶點。已獲批上市的Daratumumab和Isatuximab正在積極拓展自免賽道,后來者Felzartamab和Mezagitamab正在進行臨床研究。
BAFF
BAFF(也稱為TNFSF13B、CD257)屬于腫瘤壞死因子(TNF)配體家族成員,有可溶型和膜結合型兩種形式。BAFF受體有3種:TNFRSF13B/TACI、TNFRSF17/BCMA、TNFRSF13C/BAFFR。通過與其受體的結合在B細胞的存活和增殖及自身免疫性B細胞的選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目前,用于治療SLE的有BAFF單抗貝利尤(Belimumab)和靶向BAFF和APRIL雙靶點的融合蛋白類藥物泰它西普(Telitacicept)。靶向BAFF-R的Ianalumumab單抗正在用于開發治療SLE、干燥綜合征等自免疾病。
2、雙特異性抗體
雙特異性抗體可通過同時識別和結合兩種不同的抗原或抗原表位,提高療效和安全性。T細胞銜接器(TCE)雙抗在自免疾病領域備受關注,一方面是TCE雙抗可以更直接有效的清除B細胞,另一方面則是更能滿足自免疾病的臨床需求。現階段自免疾病主要圍繞控制癥狀、減少炎癥和延緩疾病進展為主,并不是完-全清除所有的異常細胞,TCE雙抗正好有這方面的優勢。
已獲批的B細胞耗竭TCE有靶向CD19xCD3的Blinatumomab,靶向CD20xCD3的Mosunetuzumab、Glofitamab、Epcoritamab等,用于白血病或淋巴瘤,自免疾病的研究尚處于臨床階段。
TCE作用機制(源自文獻:doi: 10.3389/fimmu.2024.1454747)
3、CAR-T
以CD19為靶點的CAR-T已用于復發和/或難治性B細胞惡性腫瘤,在SLE和其他自免疾病中的應用已取得令人信服的早期結果。CAR-T用于自免的主要思路是消滅產生自身抗體的B細胞或漿細胞。
在CAR-T治療中,CD19常用于B淋巴細胞瘤,BCMA用于多發性骨髓瘤,而在自免疾病中,這兩個靶點均可以。研究發現與僅靶向CD19的CAR相比,同時靶向CD19和BCMA的雙子CAR在自免領域可能更勝一-籌。
目前有5款靶向CD19的CAR-T細胞療法值得期待,分別為:
1)CD19 NEX-T
通過激活CAR-T細胞結構,釋放炎癥細胞因子和其他化學物質來破壞目標B細胞。用于治療SLE,被BMS視為優先項目,希望“突破免疫介導疾病的新邊界”。臨床Ⅰ期結果顯示3名隨訪至少6個月的SLE患者能夠停止所有其他治療,且沒有出現新的疾病活動跡象。
2)CD19 KYV-101
清除功能失調的免疫細胞實現患者的“免疫重置”,獨-特之處在于其避免了細胞因子綜合征,并提高耐受性。Kyverna正在進行僵人綜合征(SPS)、重癥肌無力和狼瘡性腎炎3種疾病的臨床研究,預計在2025年中期完成SPS的II期試驗入組。
3)CD19 CTX112
“現貨型”同種異體CAR-T,同時對TRAC、B2M、TGFBR2和ZC3H12A基因進行敲除以增強效力。CRISPR Therapeutics正在評估 CTX112 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潛力,如系統性硬化癥和炎癥性肌病。
4)CD19 obe-cel
全稱obecabtagene autoleucel,可實現快速抗原解離,無需REMS(風險評估緩解策略)。obe-cel已獲得FDA批準,用于復發/難治性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utolus正在開展用于治療晚期SLE的Ⅰ期研究。
5)CD19 CABA-201
包含4-1BB結構域。Cabaletta正在評估其在多種自免疾病中的臨床結果,如SLE、系統性硬化癥、多發性硬化癥、重癥肌無力等。
總之,隨著免疫系統研究的不斷深入,惡性腫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利用腫瘤藥物研發成果治療自免疾病也富有成效,如近來CAR-T在自免領域的數據讓我們看到深度B細胞耗竭療法發潛力。未來還有望開發更多免疫細胞的靶點療法。
?義翹神州自免疾病研究解決方案?
義翹神州提供全面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解決方案,產品可用于近50種自免疾病的研究,包括靶點試劑,如靶點蛋白、細胞因子和激酶,同時還提供用于生物標志物研究的試劑。義翹神州旨在為藥物研發提供和生物標志物分析提供高質量的工具,推動自免疾病靶向開發和早期檢測進展。
免責聲明:義翹神州內容團隊僅是分享和解讀公開的研究論文及其發現,專注于介紹生物醫藥研究新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用,文中觀點不代表義翹神州立場。隨著對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新的實驗結果或結論可能會修改文中的描述,還請大家理解。
本文不屬于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本司產品目前僅可用于科學研究,不可用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Lee, D.S.W., Rojas, O.L. & Gommerman, J.L. B cell depletion therap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 advances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Nat Rev Drug Discov, 2021. doi.org/10.1038/s41573-020-00092-2
2. Lejeune M, et al. Bispecific, T-Cell-Recruiting Antibodies in B-Cell Malignancies. Front. Immunol. 2020. doi: 10.3389/fimmu.2020.00762
3. Rui Li, et al. Editorial: Next generation B cell targeting therap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Front Immunol. 2023. doi: 10.3389/fimmu.2023.1322546
4. Stockfelt, M., et al. 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B cell depletion approaches in SLE. Nat Rev Rheumato, 2025. doi.org/10.1038/s41584-024-01210-9
5. William H. Robinson, et al. Cutting-edge approaches to B-cell depletion in autoimmune diseases. Front. Immunol., 2024, doi: 10.3389/fimmu.2024.1454747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