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屬于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ales) 的白蛉病毒屬(Bandavirus),是一種單股負鏈RNA病毒。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如長角血蜱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傳播,也可能通過接觸患者血液/分泌物發生人際傳播。由于缺乏特殊的抗SFTSV藥物,存在全球性致死率高的風險。
布帕伐醌(Buparvaquone, BPQ)是第二代羥基萘醌類藥物,作為一種用于治療牛腸桿菌病的抗原蟲藥物上市。它代謝緩慢,半衰期長,毒性低,刺激性小,殘留少,是一種安全的商業藥物,用于獸醫治療。大量研究證明,BPQ對許多原生動物,如巴西芽孢桿菌、巴西孢子菌和貝斯諾提菌都有較強的抑制活性,也能抑制猴痘病毒等幾種病毒的感染。但是對于BPQ的作用機制尚未wán quán闡明。
上海hǎi jūn第十四軍醫大學hǎi jūn醫學院戚中田教授團隊從FDA批準的1400個小分子中篩選出并確定BPQ是一種有效的SFTSV感染抑制劑;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BPQ與病毒包膜糖蛋白Gc在病毒-宿主膜融合過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并用小鼠感染模型和目標器官的iPSC衍生的器官中驗證了其dú tè療效,這代表著未來SFTSV治療干預中潛在的有效和安全治療選擇。
預發表期刊:SSRN
樣本類型:細胞模型、小鼠模型、類器官
研究手段:Lip-MS、DARTS、SPR、BLI、分子對接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百泰派克提供Lip-MS及質譜檢測。
研究結果:
1、篩選潛在的抗SFTSV化合物
利用優化的細胞感染模型,篩選了包含1400個小分子的FDA批準文庫,在每個藥物濃度為10 μM的條件下,評估其潛在的抗SFSV活性,并據此進一步闡明了優化化合物的抗病毒作用和機制(圖1a)。
圖1 FDA批準的抗SFTSV藥物化合物文庫的高通量篩選
初步篩選后,共有8個化合物在第二次平行篩選的中心濃度為10 μM時表現出較強的抗病毒活性(抑制率大于95%)(圖1b)。其中BPQ在Huh7及THP-1、Vero和Raw264.7中表現出最佳的療效和低細胞毒性(圖1c-d)。
圖1 BPQ表現出最佳的療效和低細胞毒性
2、BPQ最有可能在內化后過程中抑制病毒進入
為了解BPQ對SFTSV的抗病毒作用,先設計了Huh7被病毒感染不同時間后受BPQ處理,結果表明,BPQ在0-4h內顯著抑制SFTSV感染,尤其是在0-2小時(圖2a)。之前研究表明,SFTSV的復制周期為5 h,因此推測BPQ可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即病毒進入階段,發揮抗病毒作用,并且發現0.08 μM BPQ處理對SFTSV幾乎沒有毒力(圖2b)。
隨后,檢測了BPQ對病毒結合和內化(病毒粒子運輸到細胞質中)的影響。文章將Huh7與SFTSV和BPQ或載體在4℃共孵育1.5 h,然后去除游離病毒顆粒,用RT-qPCR檢測結合病毒,結果顯示BPQ不影響SFTSV結合過程(圖2c);之前研究表明SFTSV通過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途徑內化,這與文章結果一致,即在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作用抑制劑pitstop 2 (PP2)存在時,SFTSV感染被抑制,而不是小窩介導的內吞作用或Filipin III或amiloride的微胞吞作用抑制劑(圖2d),為了確定BPQ是否阻礙SFTSV內化,本實驗使用熒光標記轉鐵蛋白(TF,由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作用內化的經典分子),結果表明BPQ處理沒有改變TF的攝取,而PP2顯著降低細胞內熒光標記的TF,表明BPQ也沒有阻礙SFTSV內化(圖2e)。
圖2 BPQ對SFTSV侵襲早期的影響
3、BPQ干擾病毒膜融合過程,但不影響內體酸化
在病毒內化之后,SFTSV啟動了膜融合過程。文章評估了BPQ對病毒膜融合的影響。先進行了動力學試驗,以確定BPQ的抑制模式:分別用BPQ、bafilomycin A1、NH4Cl對感染的Huh7進行不同時間的處理,BPQ表現出與bafilomycin A1和NH4Cl等gōng rèn的膜融合抑制劑相似的抑制模式,并且僅在病毒感染的初始階段發揮抗病毒活性,提示BPQ可能抑制病毒膜融合(圖3a)。
后面利用DiO標記的SFTSV (SFTSVDiO)實時監測病毒-宿主細胞融合。熒光強度的增加的現象定義為膜融合,這是由于病毒粒子-宿主膜融合過程中DiO的稀釋而引起的猝滅。BPQ處理組與bafilomycin A1和NH4CI相比,熒光強度有明顯甚至更顯著的降低(圖3b-c)。由于膜融合的最后一步是融合孔的形成和內體RNA的釋放,文章也研究了BPQ是否對它們有影響。用不同的化合物處理SFTSV感染的Huh7,然后用冷PBS和高鹽、高ph緩沖液chè dǐ清洗,使用洋地黃苷對細胞進行滲透,使細胞質成分(包含經過wán quán膜融合的病毒釋放的RNA)擴散到細胞質溶膠中,收集并檢測細胞質和膜組分,通過WB分析評估細胞質和細胞膜分離效率,其中GAPD和Rab7分別代表細胞質和膜組分(圖3d)。結果顯示,與膜融合抑制劑一致,BPQ顯著降低了胞內體釋放的細胞質病毒RNA水平(圖3e)。
研究證實,SFTSV 膜融合過程以pH依賴的方式發生在核內體晚期,其中pH必須降低到約5.6才能觸發病毒糖蛋白重塑,暴露Gc蛋白融合環的活性位點。因此,文章檢測了BPQ對內體酸化的影響。將SFTSV 感染的Huh7與化合物在37℃下孵育2 h,然后將上清替換為含有Lysotracker Deep Red試劑的新鮮培養基,以促進細胞酸性細胞器的可視化。與bafilomycin A1和NH4Cl相比,BPQ和空白對照組的熒光強度無明顯差異(圖3f),表明BPQ不影響內體酸化。
圖3 BPQ受損的SFTSV膜融合過程
4、大規模篩選與BPQ相互作用的靶蛋白-Lip-MS
為了闡明BPQ抑制SFTSV膜融合的具體機制,文章用SFTSV感染的Huh7裂解液與指定濃度的BPQ孵育,用Lip-MS篩選與BPQ相互作用的蛋白(圖4a)。與對照組相比,4 μM BPQ處理組共鑒定出2067個上調和1469個下調的DQPs,40 μM BPQ處理組鑒定出2171個上調和1425個下調的DQPs。然后根據BPQ濃度,采用分層聚類法分析DQP的定量變化(圖4c)。
DPQs的表達模式被分為4個簇,其中簇2和簇4的特征為增加模式,因為與對照組相比,在指定濃度的BPQ下,暴露肽的數量增加,這表明該化合物覆蓋了更多相關肽,保護它們免受蛋白酶裂解(圖4d)。最重要的是,4 μM BPQ處理組中有5個肽段和40 μM BPQ處理組中有3個肽段來自SFTSV Gc蛋白,該蛋白是SFTSV膜融合的關鍵病毒蛋白。此外,這5個多肽都在上調的暴露肽中(圖4b),其中2個遵循簇4模式。結合前期BPQ抑制SFTSV膜融合過程的結果,推測BPQ可能通過與病毒Gc蛋白相互作用抑制病毒感染。
圖4 Lip-MS分析大規模篩選與BPQ相互作用的靶蛋白
5、BPQ通過與病毒Gc直接相互作用抑制SFTSV膜融合過程
為了驗證BPQ和Gc蛋白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文章進行了藥物親和力響應靶穩定性(dart)測定。結果顯示,BPQ顯著抑制pronase對病毒Gc蛋白的蛋白水解,且呈劑量依賴性,提示BPQ可能與Gc結合(圖5a)。更重要的是,通過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和生物層干涉法(BLI)測定化合物與靶蛋白的結合親和力,均表明BPQ和Gc蛋白之間存在較強的直接相互作用。
分子對接推測BPQ與Gc蛋白之間潛在的相互作用。三維結構模型表明,BPQ能夠滲透到蛋白口袋內部,并與Gc II結構域的氨基酸殘基形成廣泛的相互作用(圖5e)。BPQ與蛋白質的結合能和對接分數分別為-56.26 kcal/mol和-7.186,表明有較強的相互作用。在Lip-MS檢測中,一個上調的DQP(K631-R641)(圖5e所示的粉色肽)位于BPQ- Gc binding區域,形成疏水相互作用和靜電相互作用(圖5e)。結構域II對于Gc的生物學功能至關重要,因為它包含負責介導膜融合的融合環。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MDS)技術進一步評價了BPQ與Gc的結合相對穩定。
圖5 BPQ與病毒Gc蛋白的相互作用
6、BPQ在體內對SFTSV全身感染具有保護作用
文章對BPQ的體內抗病毒活性也進行了評價。文章采用干擾素受體缺陷型(A129-/-)小鼠模型(該模型是經驗證的致死性SFTSV感染模型)。結果顯示,感染前24 h用BPQ處理小鼠,存活率提高了約30%(圖6a),存活小鼠的體重均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圖6b)。BPQ治療還顯著緩解了疾病發展早期的血小板減少癥(圖6c),這是SFTSV嚴重程度的關鍵指標。此外,BPQ治療后,在整個感染過程中,脾臟、肝臟、結腸等靶器官的病毒載量也顯著降低(圖6d、圖6e、圖6f)。同樣,免疫熒光也證實了脾臟SFTSV感染的減少(圖6g),組織病理學分析顯示BPQ處理小鼠的病理損傷較輕,脾臟白色髓wěi suō減輕(圖6h)。
文章也用C57BL/6小鼠模型評估了BPQ的保護作用。C57BL/6小鼠在疾病早期表現出典型的血小板減少和SFTSV器官感染的臨床癥狀。BPQ處理減輕了感染小鼠的血小板減少(圖6i)的情況;脾臟的病毒載量和蛋白表達(圖6j和圖6k)也減少;通過組織病理學分析,脾臟出現了較輕的病理性損傷(圖6l)。結果表明BPQ在體內對SFTSV感染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圖6 BPQ在SFTSV感染的A129?/?和C57BL/6小鼠中的表現出抗病毒活性
7、BPQ對人類來源的肝臟和結腸類器官具有有效的抗病毒活性
文章將成熟且質量合格的肝臟和結腸類器官在指定濃度的BPQ存在下37℃用SFTSV孵育24小時,后回收類器官,采用全掛載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測病毒核蛋白(NP)的感染情況。結果表明,BPQ在成熟的人肝臟類器官中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抑制SFTSV感染,這一點通過檢測白蛋白(ALB)水平得到證實(圖7a)。BPQ濃度為4 μM時,對結腸類器官的抗病毒作用更為明顯,幾乎檢測不到病毒NP;結腸特異性標記物SATB2在感染后大量減少,提示病毒與宿主因子之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圖7b)。
圖7 BPQ在SFTSV感染的人iPSC衍生的肝臟和結腸類器官中的抗病毒活性
研究結論:
SFTSV感染的新出現和不斷上升的發病率促使開發新型有效、安全的抗SFTSV藥物。在本研究中,
shǒu cì發現抗寄生蟲藥物BPQ具有低毒性、高抗病毒活性。體外實驗表明,BPQ通過與病毒Gc蛋白直接相互作用抑制SFTSV感染,從而干擾病毒進入期的膜融合過程。BPQ對感染小鼠也表現出最佳的保護作用,可使免疫缺陷小鼠的存活率提高約30%并觀察到BPQ對人類iPSC衍生的肝臟和結腸類器官病毒感染的抑制效果令人滿意,顯示出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百泰派克生物科技--致力于為您提供優質的生物質譜分析服務
關于我們
北京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為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行業提供質量控制檢測和項目驗證等專業服務。公司實驗室遵循NMPA、ICH、FDA和EMA等的法規和指導原則,通過CNAS/ISO9001雙重質量體系認證,建立了完備的質量體系,數據冷熱/異地備份,設備定期計量/期間核查,軟件審計追蹤,為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支持新藥研發、藥物申報注冊和生產放行。
1.公司采用ISO9001質量控制體系,專業提供以質譜為基礎的CRO檢測分析服務;
2.獲國家CNAS實驗室認可,為客戶提供符合全球藥政法規的藥物質量研究服務;
3.業務范圍覆蓋蛋白質組學、多肽組學、代謝組學、生物藥物表征、單細胞分析、單細胞質譜流式、生信云分析以及多組學生物質譜整合分析等;
4.七大質量控制檢測平臺,滿足您一站式服務需求;
5.服務3000+企業,10000+客戶的選擇;
6.致力于為您提供優質的生物質譜分析服務!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