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OR新書發布 | 渦度相關技術賦能「碳測量、監測、報告與核證 MMRV」——提升碳信用的科學性與可信度


Harvesting Carbon系列指南
作者George Burba

從估算到實測:構建高可信度碳市場的技術演進路徑
隨著碳市場逐步從以自愿性、公益性和品牌傳播為主導的早期模式,向具備商品化屬性的交易體系演進,對碳交易量的測量、監測、報告與核證(MMRV)體系也在經歷從估算向實測的深刻轉變。
這一變化可類比為“從目測估重向精準稱重”的過渡。實測方法的引入不僅顯著提升了碳資產量化的客觀性、一致性與可核查性,也為構建透明、可信、可監管的碳交易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間接推估到連續觀測
傳統碳匯或排放量估算方法,通常依賴于排放因子、區域模型以及對某些碳庫(如生物量)的低頻觀測。這些方法雖滿足早期碳動態研究需求,但在代表性、準確度及時空分辨率方面存在明顯局限。

Carbon Node碳水通量網絡監測系統
隨著觀測儀器技術的發展,如今已可通過直接實測的方式開展碳通量的連續觀測,實現對完整碳庫(包含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碳等)的實時、高頻監測。這種方法正成為傳統估算的有力補充,并在部分應用場景中逐步取而代之。
渦度相關法:科學碳核算的核心技術
在多種直接觀測技術中,渦度相關通量技術(Eddy Covariance, EC)已成為目前應用廣泛、技術成熟的碳匯/碳排放定量觀測手段之一。
過去40年,全球已建立超2100個EC觀測站點,覆蓋多種生態系統和氣候區,實現從數公頃到數萬公頃空間尺度的碳通量連續觀測,時間分辨率高達30–60分鐘。

全球有超過2100個站點正在使用渦度相關通量技術監測碳通量(Burba G.,2022)
與傳統估算方法相比,渦度相關通量技術具備多重優勢:
全碳庫實測:自動化、實時、連續跟蹤碳匯/碳排放;
響應自然與人為擾動:可實時識別惡劣天氣、干旱等自然事件及人類干預的影響,為應對策略與碳保險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量化碳管理效果:評估不同土地利用、施肥、生物炭、耕作等措施的碳效應,實現精準碳管理;動態基線獲取:通過設立干預區與對照區,量化措施實際帶來的碳收支變化;
適用多種生態系統:涵蓋農田、草地、森林、濕地、湖泊、城市等,具備高度標準化、可拓展性;
提升數據溯源性與監管價值:提供連續、可驗證的碳通量數據,更符合碳市場信用審核與監管需求。
推廣應用仍需跨越“門檻”
盡管直接通量觀測方法在精度與可信度方面具備顯著優勢,但其大規模推廣仍面臨一定挑戰,包括:
較高的初始設備投資與系統部署成本;
對專業運維人員及站點長期維護的依賴;
數據處理過程中對質量控制與統一標準的嚴格要求。
本系列指南圍繞測量系統選型、運維管理、數據質控與分析方法,提出因地制宜的實施建議。在有效降低儀器部署、運維與數據處理成本的同時,全面提升了MMRV體系的科學性、可核查性與信用認可度。

識別二維碼閱讀指南
參考文獻
Burba, G., 2025. Harvesting Carbon: Fields & Grasslands. A Guide to Utilizing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for Assess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HG Emission Rates over Areas. LI-COR, USA, 63 pp. ISBN: 979-8-9928158-0-1
Burba, G., 2025. Harvesting Carbon: Forests, Orchards, and Wooded Wetlands. A Guide to Utilizing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for Assess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HG Emission Rates over Areas. LI-COR, USA, 62 pp. ISBN: 979-8-9928158-2-5
Burba, G., 2025. Harvesting Carbon: Lakes, Ponds, and Wetlands. A Guide to Utilizing Direct Flux Measurements for Assess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GHG Emission Rates over Areas. LI-COR, USA, 60 pp. ISBN: 979-8-9928158-4-9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