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紅外云學堂首期重磅上線丨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及應用概況
紅外光譜發展簡介
紅外光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在分析領域,紅外光譜習慣被分為近紅外光譜、中紅外光譜和遠紅外光譜三段譜區,物質對紅外光的吸收是由分子振動-轉動能級躍遷產生的,紅外光譜是分子結構的指紋信息。紅外光譜由紅外光譜儀測定獲得,最早的紅外光譜儀設計在1913年由英國科學家查爾斯·巴內特(Charles A. Barnett)提出,1952年由英國科學家H. E. Sponer最早制造了光柵型紅外光譜儀。從1950年代開始,尤其是1970年代傅里葉變換型紅外光譜儀(FTIR)開始商業化及計算機普及以后,紅外光譜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紅外光譜的分子結構特征豐富,幾乎所有有機、無機成分均有紅外吸收,氣體、液體、固體均可直接測定,是全能型分析技術;盡管有了質譜、核磁等各種分析手段,但是紅外光譜技術依然是一種主流的分析技術,是許多分析測試中的首選甚至是唯一的技術。
紅外光譜應用概覽
中紅外光譜技術是有機和無機化合物的分子表征和定量分析的常規方法。近年來,隨著微型儀器、顯微紅外儀器、遙測光譜儀器、真空紅外儀器、增強紅外和聯用儀器(TGA-FTIR/GC-MS、EC-FTIR、AFM-FTIR等)等新儀器不斷涌現,原位紅外、基體隔離技術、在線分析、現場分析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豐富的測試附件使得紅外測試變得簡便快速,紅外光譜技術越來越廣泛應用于科研、生產、監管等方面,具體應用領域:
(1)工業生產過程分析與質量保證:生產過程分析,原料質量和產品質量一致性;
(2)材料分析與質量表征:新材料表征、雜質分析、相變過程、材料生產過程分析,產品質量一致性;
(3)環境監測:大氣、水、土壤中污染物檢測,氣體成分檢測、微塑料顆粒檢測等;
(4)地質礦產鑒定:礦石鑒定、珠寶鑒定、地質勘探;
(5)醫學與制藥:疾病診斷、傷口愈合診斷、藥物分析、醫用材料鑒定;
(6)半導體與芯片:芯片材料純度分析、材料缺陷或雜質、材料能帶測定、芯片制造原附料質量保證;
(7)公共安全和物證鑒定:毒品、危化品鑒定、通關貨物檢查、物證分析鑒定、爆炸物分析、毒物分析;
(8)文物鑒定:材料(紙張、涂料、顏料、織物)鑒定、藝術品真偽和年代鑒定;
(9)石油:石油錄井、煉油工藝、石油調合、油品成分;
(10)新能源:電池材料表征、能源轉換過程表征;
近紅外光譜技術也是有機和部分無機物的分子表征和定量分析方法,通常用于樣品的快速、無損、無需樣品制備的現場在線分析,主要是品質指標表征和主要成分測定,以及產品保真性溯源(品種、產地、部位、收獲期等)。近年來,從手持儀器、袖珍儀器到微型儀器,不同類型的微型儀器不斷涌現,以及機器學習、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發展,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產業中現場、在線分析應用成為熱點,具體應用領域:
(1)農業投入品質量保證:種子、化肥、地膜、農藥質量保證;
(2)農產品品質分析:品質現場檢測與評價、果品自動分揀;
(3)糧油質量分析:營養成分(蛋白、脂肪、淀粉、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與功能性成分分析,面粉加工特性分析(面筋、沉降值等)、大米品質測定、玉米賴氨酸測定;
(4)飼料:生產過程分析與原料質量(水分、蛋白質、脂肪、纖維等)保證;
(5)食品(酒類、乳制品、肉制品)質量控制:液態奶品質、乳制品品質、肉品新鮮度、肉品品質、肉類摻假鑒定、酒類風味成分分析,發酵工藝控制、啤酒原料質量保證、麥汁原濃含量測定;
(6)工業:化工、制造過程分析與質量保;
(7)醫學檢驗:藥物成分含量與純度、成品藥均勻性、非侵入式體內藥物濃度檢測;
(8)制藥過程分析:活性成分、混合過程、生產工藝、藥物質量保證;
(9)材料:生產過程分析、工藝分析控制、產品質量分析與一致性保證;
(10)地質礦產與珠寶鑒定。
紅外光譜技術已經從常規實驗室走向現場實時在線分析,在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無限的潛力。
作者簡介
閔順耕 教授
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農業應用儀器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學會常務理事,《現代儀器》雜志副主編。
創刊介紹
IR紅外云學堂致力于創建紅外學習交流平臺,為廣大紅外人提供專業的紅外知識學習平臺、儀器使用維護交流平臺、前沿科技展示平臺。歡迎廣大讀者供稿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