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廊坊北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文章>>碳酸盐垢如何形成?
碳酸盐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和碳酸镁MgCO?)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化学、物理和流体动力学的综合过程,以下是其形成机制的详细说明:
水源中的离子基础
天然水(如地下水、地表水)中含有溶解的钙镁离子(Ca2?、Mg2?)和碳酸氢根(HCO??),尤其是硬水中浓度较高。
关键反应:
高温下,碳酸氢盐分解生成碳酸盐沉淀,同时释放CO?气体。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碳酸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例如,常温下碳酸钙溶解度约为0.01 g/100mL,但80℃以上时几乎不溶。
当水被加热(如锅炉、热水器),溶解的Ca2?、Mg2?与HCO??结合生成沉淀。
蒸发浓缩效应
在封闭或循环水系统中(如锅炉),水因蒸发或持续加热导致体积减少,离子浓度升高(如Ca2?、HCO??富集)。
当离子浓度超过溶度积(Ksp)时,碳酸盐结晶析出。
温度梯度的影响
受热面(如锅炉内壁、管道弯头)温度最高,局部水域形成“过饱和"状态,加速沉淀。
CO?因温度升高从水中逸出,进一步打破HCO??的平衡,促进反应向右进行。
低流速区的沉积
水流缓慢处(如管道拐角、水箱底部)无法及时冲刷沉淀物,垢层逐渐增厚。
湍流区(如泵入口)可能因剪切力抑制垢形成,但后续流动减缓时仍会沉积。
结晶核心的作用
金属表面腐蚀产物(如铁锈)、杂质颗?;蛟泄覆憧勺魑峋Ш?,诱导碳酸盐定向生长。
硬度与碱度
硬度(Mg2?)和暂时硬度(Ca2?)直接决定垢的倾向性。
高碱度(HCO??或CO?2?)加速碳酸盐沉淀,尤其在pH>7时更显著。
pH变化
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 7-9)利于碳酸钙沉淀;强酸性或强碱性可能抑制垢形成。
CO?流失(如曝气)会提高pH,促进HCO??转化为CO?2?,加剧结垢。
锅炉水垢
反复加热导致蒸发浓缩,Ca2?、Mg2?与HCO??浓度升高,CO?逸出,生成坚硬的碳酸盐垢。
垢层导热性差,进一步加剧局部过热,形成恶性循环。
冷却水系统
水温升高降低碳酸盐溶解度,同时蒸发浓缩离子浓度,导致管道或换热面结垢。
软化水处理:通过离子交换或反渗透去除Ca2?、Mg2?。
酸化处理:加CO?或弱酸降低pH,抑制碳酸盐沉淀。
阻垢剂:添加聚磷酸盐、膦酸盐等分散剂,干扰结晶过程。
定期排污:降低浓缩倍数,控制离子浓度。
物理清洗:高压水射流或机械清理去除顽固垢层。
碳酸盐垢的形成是水中钙镁离子与碳酸氢根在高温、蒸发、低流速等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控制水质、调节温度和流速、使用阻垢剂等方法,可有效预防或减缓垢的形成。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化工仪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