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无菌制剂 GMP 车间的 洁净区、控制区、一般区布局原则是什么 阅读:387 发布时间:2025-6-12 一、分区定义与功能定位原则洁净区(核心操作区)定位:直接接触无菌药品、无菌器具的操作区域,需达到 A/B 级或 C 级洁净度(如无菌灌装区为 B 级背景下的 A 级)。功能:包括无菌灌装、无菌配料、灭菌后物品存放、除菌过滤等关键工序,需严格控制微生物与微粒污染。控制区(辅助操作区)定位:与洁净区相邻的辅助区域,通常为 C 级或 D 级洁净度。功能:承担物料预处理(如称量、配制)、清洁工具存放、设备维护等辅助工序,需与洁净区形成缓冲隔离。一般区(外围支持区)定位:非洁净生产区域,满足基本卫生要求即可。功能:包括外包装、原料暂存、人员更衣前区域、公用设施机房等,需与控制区保持物理分隔。二、“三流线" 隔离原则(人流、物流、气流)人流走向遵循 “一般区→控制区→洁净区" 单向流动,人员进入洁净区需通过多级更衣(如换鞋→脱外衣→洗手→穿洁净服→风淋),禁止逆向流动。不同洁净级别区域的更衣间需独立设置,如 C 级与 A 级更衣流程需严格区分。物流走向物料经 “一般区→控制区→洁净区" 传递,需通过传递窗、缓冲间等设施,并执行严格的清洁消毒程序(如外包拆除、表面灭菌)。废料与成品物流需分开通道,避免交叉污染(如灭菌后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区传递)。气流组织洁净区对控制区保持正压(≥10Pa),控制区对一般区保持正压,形成梯度压差,防止外界污染物倒灌。高风险区域(如灌装区)需设置单向流送风,低风险区域可采用非单向流,气流方向需从高洁净级别流向低洁净级别。三、物理隔离与密封原则分区隔断要求各区之间采用气密性围护结构(如彩钢板 + 密封胶)分隔,墙面与地面、吊顶的连接处需做圆弧角处理(R≥50mm),避免积尘。门窗需使用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搭配硅橡胶密封胶条,确保关闭时无泄漏。缓冲设施设置洁净区与控制区之间需设置缓冲间(如气闸室),面积不小于 3㎡,且配备互锁门与紫外消毒装置;控制区与一般区之间可设置传递窗或缓冲走廊。四、污染控制与风险分级原则按风险等级分区洁净区:用于高风险操作(如无菌灌装),需严格控制微生物负荷(如 A 级区沉降菌≤1CFU/4h)。控制区:用于低风险辅助操作(如物料称量),需满足 C 级洁净度标准(如悬浮粒子≤3520000 个 /m3(≥0.5μm))。一般区:仅需满足基本卫生要求,定期清洁即可。污染源控制一般区中的污染源(如空调机房、废料暂存间)需与控制区保持至少 5 米距离,或通过隔墙隔离。五、合规性与可追溯性原则符合 GMP 附录 1 要求洁净区设计需满足 “动态" 洁净度标准,如 A 级区需实时监测悬浮粒子与气流流速(0.36-0.54m/s)。控制区需设置独立的清洁消毒程序,使用专用工具(如不锈钢清洁车),避免交叉污染。标识与流程文件化各区需明确标识洁净级别、操作流程及责任人,人员进入不同区域需遵循对应的 SOP(如洁净区人员限制人数、动作幅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