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厌氧反应器8大运行
1. 污泥菌种
厌氧污泥中具处理污染物能力的就是细菌等机物质,菌群的组成及菌种的成分决定了其颗粒强度、产甲烷活性及对污水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厌氧颗粒污泥中机物成分占70%左右,污泥外部菌种主要为丝菌,污泥内部主要为杆菌、球菌等。
2. pH值
反应器进水PH值一般应控制在6.5~7.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工艺造成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厌氧菌(主要是产甲烷菌)活性的影响,包括:
- 影响菌体及酶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性
- 影响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
- 影响基质的活性。
产甲烷菌的这些性质功能遭到破坏后,处理COD的活性就会大大降低。
3. 温度
反应器进水温度要求控制在35~38之间。因为产甲烷菌大多数都属于中温菌,在这个范围内,其处理效率是很高的。当温于40时,处理效率会急剧下降。
4. 容积负荷
厌氧反应器具很高的容积负荷,一般情况下为10~18kgCOD/m3/d(不同的IC容积负荷会差异,某些的IC容积负荷可能更高)。短期内进水负荷的变化幅度不要过大,要让厌氧菌一定的适应时间,应逐步增加或降低负荷。如果条件可以,尽量使其负荷在一个范围之间趋于稳定的状态。负荷过低或过高,都会对IC的正常厌氧处理产生巨大影响。
5. 上升流速
IC 反应器的上升流速一般在4~8m/h, 当污水的进水COD 值浓度较低时,需要提高流量来增加COD 的负荷率。较高的上升流速会助于颗粒污泥与机物之间的传质过程,避免混合不均匀对设备的影响。
6. 毒物质
对厌氧颗粒污泥抑制性的毒性物质,主要是H2S和亚硫酸盐。H2S 的允许浓度为小于250 mg/l,否则可能会使大部分产甲烷菌降低50%的活性。亚硫酸盐的毒性比H2S更高,建议将亚硫酸盐的浓度控制在150ppm以下,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这两种毒物质的含量,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7. 日常巡查
厌氧反应器的日常巡查关重要,我们总结了一些简单的观察特点,详情见下表:
巡查特点 | 工艺判断 |
手摸进水管 | 判断是否堵塞,堵塞的管道通常是冷的 |
罐体四周温度 | 判断布水是否均匀 |
听听沼气水封产气情况 水封液位是否正常 | 判断进水水质变化 |
测试进水pH | 判断进水是否异常 |
观察进水颜色 | 判断进水是否异常 |
测出水SV、pH | 判断系统是否正常 |
听周围是否漏气的声音,闻异味 | 判断是否漏气 |
进水流量是否稳定 | 判断IC容积负荷、污泥负荷是否稳定 |
观察沼气压力及产气是否正常 | 判断沼气管道是否通畅 |
定期做不同部位的厌氧污泥SV30,并淘洗观察变化情况 | 判断厌氧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能 |
8. 沼气处理
做好沼气排放应急措施,当沼气稳压柜或压力表压力快速升降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出现沼气泄漏或沼气输送不畅,要迅速查明原因,论采用放空还是其它手段,务必确保厌氧反应器内的沼气能够正常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