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计数仪的使用细节有哪些方面
藻类计数仪是水体生态监测、环境评估及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关键工具,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以下从样品制备、仪器调试、观测计数、结果处理四大核心环节,详解使用细节。
一、样品采集与预处理:奠定数据基础
样品需具有代表性,采集时应避开水面漂浮物与底部沉积物,采用垂直分层采样法(如表层、中层、底层)混合均匀。若需定量分析,需同步记录采样体积(如1L)。对于含悬浮颗粒较多的水样,需经30-50μm孔径滤膜预过滤去除大型杂质,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过滤损失目标藻类。若需区分活体与死体藻类,可加入终浓度0.1%的中性红染色液,活体细胞会被染成红色。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低温(4℃)避光保存可减缓藻类形态变化。
二、仪器调试:精准匹配观测条件
开机预热10-15分钟,确保光源稳定。根据藻类密度选择合适的计数池(如浮游植物计数框),高丰度样品需稀释至视野内细胞数≤100个/视野。调整物镜倍数(常用10×或40×),通过粗/微调焦旋钮使细胞图像清晰聚焦。设置合适的光照强度——部分藻类(如蓝藻)对强光敏感,需降低光源亮度防止光损伤导致的形态改变;硅藻等具纹饰结构的类群则需较强透射光凸显壳面特征。若仪器配备自动扫描功能,需提前校准扫描速度与图像分辨率,避免漏计或重复计数。
三、观测与计数:标准化操作避偏差
采用“之”字形路径遍历整个计数室,避免遗漏边缘区域。对重叠细胞需通过调节焦距分离至单层后计数,若无法区分则按半个体计算。对于链状群体(如微囊藻)或胶群体(如颤藻),需整体计数并记录群体大小。遇到难以鉴定的物种时,可拍摄显微照片留存比对。建议每个样品至少计数2个平行样,取平均值以降低随机误差。若单次计数变异系数>15%,需增加重复次数至5次以上。
四、结果计算与质量控制
根据公式“细胞密度=计数值×稀释倍数/采样体积”计算原始数据。需特别注意单位换算(如cells/L)。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①空白对照(无菌水)检验试剂污染;②加标回收实验验证方法准确性;③定期用标准粒子溶液校准计数视野面积。数据记录应包含采样时间、地点、水温、pH等环境参数,便于后续相关性分析。
五、维护与保养:延长设备寿命
每次使用后及时清理计数池残留物,先用蒸馏水冲洗,再用75%乙醇浸泡消毒。物镜镜头只能用擦镜纸蘸取少量酒精混合液单向擦拭。长期不用时需拔除电源线,罩上防尘罩存放于干燥环境。定期检查光源灯泡寿命,及时更换以保证光照强度稳定。电子元件避免接触腐蚀性液体,出现故障时应联系专业人员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