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试验贯穿于整个仿制药研发和商品化生产过程。既是仿制药研发的关键参考指标,也是一致性评价的重要环节,同时是产品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考察的重要手段。
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不局限于四条)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溶出实验装置选择的考虑:
对于非崩解型药物,采用篮法比较好,
对于崩解型药物,如果选择篮法,需要考虑溶出过程中,篮孔的通透性,如果辅料特别是胶质成分、主药影响转篮的通透性,应考虑桨法制剂中含有难以溶解、难以扩散的成分,选择桨法对于易漂浮的制剂,如果无篮孔堵塞现象,一般选择篮法小杯法,一般用于低规格制剂,当溶出液浓度低,一般检测方法无法准确检测溶出量的时使用。
如何确定溶出介质?
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
溶出介质的选择应充分考虑pH值、缓冲盐、表面活性剂等对原料药溶解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的测定应在37±1℃下进行。pH测定选择pKa附近,一般选择pH=pKa;pH=pKa±1;pH=1;pH=7.5,每个pH处的溶解度至少测定三次。
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