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干燥利用其低表面张力、高扩散系数和可调溶解能力的特性:
脱湿过程:scCO?渗透到物料孔隙中,取代水分形成气液混合物,通过降压或升温使 CO?气化,携带水分排出。
低温干燥:操作温度通常≤80℃(远低于水的沸点),适合热敏性物料(如生物制品、纳米材料)。
无残留污染:CO?惰性、无毒,干燥后无溶剂残留,符合 GMP 标准。
指标 | 超临界 CO?干燥 | 真空干燥 | 喷雾干燥 |
---|
干燥温度 | 30-80℃ | 60-150℃ | 120-250℃ |
物料形态保持 | 多孔结构完整(如气凝胶) | 易收缩、结块 | 颗粒团聚 |
溶剂残留 | 无 | 可能残留有机溶剂 | 热风可能引入杂质 |
干燥效率 | 0.5-2 h(取决于物料厚度) | 4-12 h | 0.5-1 h(液态物料) |
能耗 | 中(需高压系统) | 高(长时间加热) | 高(热风能耗) |
组件 | 实验室级(典型值) | 工业级(范围参考) | 设计要点 |
---|
干燥釜 | 容积 1-5 L,耐压 50 MPa | 容积 50-500 L,耐压 20-30 MPa | 内壁抛光(Ra≤0.6μm),带搅拌桨(转速 0-300 r/min),物料填充率≤50% |
CO?循环系统 | 流量 1-5 kg/h,纯度≥99.9% | 流量 50-500 kg/h,纯度≥99.99% | 柱塞泵耐压≥60 MPa,配备冷凝器(-10℃~20℃)液化 CO? |
温度控制 | 控温范围 30-120℃,精度 ±0.5℃ | 控温范围 30-80℃,精度 ±1℃ | 电加热 + 导热油循环,冷却系统采用水冷或液氮(低温需求) |
分离系统 | 1-2 级分离,分离釜容积 0.5-2 L | 2-3 级分离,分离釜容积 20-200 L | 一级分离(高压,回收 CO?),二级分离(常压,排水),配备水分传感器 |
控制系统 | PLC + 触摸屏,数据记录间隔 10s | DCS 系统,支持远程监控 | 实时显示压力 - 温度 - 流量曲线,具备超压超温自动泄压、CO?泄漏报警功能 |
预处理:物料粉碎至 20-100 目(提高传质效率),含水率≤30%(过高需预干燥)
超临界干燥阶段:
降压解析:缓慢泄压至常压(速率≤0.5 MPa/min),防止物料结构破坏
CO?回收:分离后的 CO?经压缩、冷凝返回储罐,回收率≥95%
物料类型 | 干燥压力(MPa) | 温度(℃) | CO?流量(kg/h?L 釜容) | 干燥时间(h) | 目标含水率 |
---|
生物组织(如菌体) | 15-25 | 40-50 | 0.5-1 | 1-2 | ≤5% |
纳米催化剂 | 10-20 | 50-70 | 0.8-1.2 | 0.5-1 | ≤0.1% |
食品原料(果蔬) | 8-15 | 35-50 | 0.3-0.8 | 1.5-3 | ≤8% |
高分子微球 | 20-30 | 60-80 | 1-1.5 | 0.5-1 | ≤2% |
双重泄压:爆破片(设定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2 倍)+ 电磁泄压阀(响应时间<0.3 秒)
防爆设计:设备接地电阻≤4Ω,电气元件符合 Ex d IIB T4 防爆等级
应急处理:CO?泄漏时自动启动通风系统,配备氧气检测仪(O?浓度<19.5% 时报警)
CO?循环利用:采用多级压缩制冷系统,能耗比传统干燥降低 30%-50%
废热回收:利用干燥后的高温 CO?预热新进入的冷态 CO?
无三废排放:干燥过程仅产生少量冷凝水(可直接排放或回用)
调试服务:提供 48 小时现场调试,干燥效率不达标全额退款
培训内容:压力系统操作、工艺参数优化、紧急故障处理(每年 1 次免费复训)
质保期:核心部件(泵、釜体)质保 3 年,控制系统质保 1 年
升级服务:提供干燥 - 萃取一体化改造方案(如增加分离??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