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货周期 | 现货 | 应用领域 | 环保,化工,综合 |
---|
以下是关于杀菌灭藻剂使用比例的详细说明,根据不同场景、药剂类型和需求调整配比,确保安全高效:
一、杀菌灭藻剂类型与比例范围
1. 氧化性杀菌灭藻剂
次氯酸钠(NaClO)
比例:10-50ppm(即10-50mg/L),严重污染时可短期冲击投加至100-200ppm。
场景:游泳池、景观水消毒,黏泥爆发期应急处理。
注意:pH值需控制在6.5-7.5,余氯维持0.3-0.5ppm。
二氧化氯(ClO?)
比例:20-50ppm,冲击投加时可增至50-100ppm。
场景:工业循环水、医院污水消毒,替代氯制剂减少抗药性。
过氧化氢(H?O?)
比例:50-200ppm,用于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体。
注意:需配合催化剂(如臭氧)增强效果。
2. 杀菌灭藻剂使用比例非氧化性杀菌灭藻剂
异噻唑啉酮
比例:50-200ppm(日常维护),黏泥剥离时短期投加至300-500ppm。
场景:工业冷却水、反渗透膜系统,抑制细菌和藻类。
优势:低腐蚀、长效抑制(药效持续3-5天)。
季铵盐类(如1227)
比例:50-100ppm,与异噻唑啉酮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场景:中央空调冷却水、轻度污染水体。
戊二醛
比例:100-300ppm,用于敏感材质(如木材、橡胶)的防腐。
3. 复合型杀菌灭藻剂
比例:根据成分调整,通常为50-150ppm(如季铵盐+异噻唑啉酮复配)。
优势:协同增效,扩大杀菌谱,减少抗药性风险。
二、不同场景的使用比例
1. 工业循环冷却水
日常维护:非氧化性药剂(如异噻唑啉酮50-100ppm)每月投加1-2次。
黏泥剥离:氧化性药剂(如次氯酸钠200ppm)或非氧化性药剂(如异噻唑啉酮300ppm)单次冲击投加。
交替方案:每周轮换使用氧化性(次氯酸钠)与非氧化性(异噻唑啉酮)药剂。
2. 游泳池消毒
日常消毒:次氯酸钠5-10ppm,保持余氯0.3-0.5ppm。
藻类暴发处理:二氧化氯50-100ppm冲击投加,后续恢复次氯酸钠维持。
3. 污水处理系统
好氧池:次氯酸钠10-20ppm,每8小时投加一次。
膜系统(反渗透):异噻唑啉酮100-200ppm,每月投加1次,配合紫外线消毒。
4. 景观水/喷泉
日常抑制:过硫酸氢钾(KHSO?)10-20ppm,每周投加1次。
绿藻暴发期:次氯酸钠50-100ppm冲击处理,后续恢复低浓度维持。
三、关键注意事项
水质影响:
高有机物或硬度较高的水体会降低药效,需适当增加剂量。
调节pH值至中性范围(6.5-8.0)以提高氧化性药剂效果。
抗药性管理: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交替或复配使用不同类型杀菌剂。
例如:次氯酸钠 ? 异噻唑啉酮 ? 二氧化氯(每月轮换)。
安全操作:
穿戴防护装备(手套、护目镜),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氧化性药剂需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储存失效。
设备兼容性:
投加非氧化性药剂时,可配合缓蚀剂(如锌盐)保护金属管道。
冲击投加高浓度氧化性药剂后,需用清水冲洗系统。
四、总结表
场景 | 推荐药剂 | 日常比例 | 冲击处理比例 | 关键参数 |
---|---|---|---|---|
工业循环水(日常) | 异噻唑啉酮 | 50-100ppm | 300-500ppm | pH 6.5-8.0,交替使用氧化性药剂 |
游泳池消毒 | 次氯酸钠 | 5-10ppm | 50-100ppm | 余氯0.3-0.5ppm,冲击后补水 |
黏泥爆发期(工业) | 次氯酸钠/二氧化氯 | - | 100-200ppm | 投加后冲洗管道,监测浊度下降 |
膜系统抑菌 | 异噻唑啉酮 | 100-200ppm | - | 配合紫外线,每月投加1次 |
通过合理配比和科学管理,可高效控制微生物滋生,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