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的制造、飞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的。当时飞机的性能较低,航行高度仅两千米,飞行速度也仅有每小时500公里。即使这样也发生了晕机、着陆事故、飞机碰撞等急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喷气飞机出现后,飞机的性能提高,航行高度增高,速度增快,续航时间延长,出现了由超重、低压、缺氧、低温等引起的医学问题,这迫使各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开展航空医学研究。
航天器发射和返回时同样产生时间较长的加速、减速超重,超重值可达8G左右。高G值的超重,人取坐姿难以适应,所以航天员通常采取仰卧姿,这对人体的影响较轻。人对8G值的横向超重可耐受十多分钟。航天中经受的这种横向超重,一般人都可以耐受。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人体的结构特点,保证人对重力的对抗和适应。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人在失重条件下连续生活工作365天后,返回地球经短期休息,可全地恢复健康,并未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
微重力环境模拟系统DARC-G4.0S
随着空间探索的兴起,尤其是我国近年在空间飞行、探索上所取得的成绩 ——空间站的建成,让原本很多只是停留的理论上、文献中的一些猜想得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验证。然而,现有资源仍然是有限的,因此,如果能够在地面开展一些模拟场景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这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走在前列,比如欧洲空客公司开发的RPM随机定位仪、美国NASA开发的RCCS旋转培养系统等等,都有超过20年以上历史,基于这些模拟平台开展的科研项目众多。DARC-G系列通用重力环境模拟系统,是国内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微重力、超重力模拟平台,并且也是全个采用??榛杓频钠教?,比如配套的SG-BSV球形(球釜)反应容器。借助于微重力环境模拟系统DARC-G4.0S,用户可以在地面实验室开展多种基于模拟微重力、超重力环境下的生物、材料、流体等方面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