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C-1-B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
HEC-1-B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作为子宫内膜癌研究的重要工具,于 1974 年从一名 61 岁女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分离建立,为揭示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评估抗癌药物疗效提供了可靠模型。
在细胞生物学特性上,HEC-1-B 细胞呈现典型的上皮样形态,显微镜下多为多边形或立方体形,细胞间连接紧密,贴壁生长时呈铺路石状排列。该细胞系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倍增时间约为 30 - 36 小时。其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呈阳性表达,是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研究的理想模型。研究发现,当培养液中添加 10 nM 雌激素时,细胞内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转位至细胞核与特定 DNA 序列结合,激活下游 PI3K/Akt 和 MAPK 信号通路,促使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活性提升 40%,推动细胞加速进入 S 期,从而显著促进细胞增殖。在侵袭能力方面,Transwell 实验显示,HEC-1-B 细胞穿过 Matrigel 基质胶的数量是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的 4 - 6 倍;划痕愈合实验中,其伤口闭合速度可达 45μm/h。将 HEC-1-B 细胞皮下接种至免疫缺陷小鼠,8 - 12 天可形成明显肿瘤,成瘤率约 85%,且部分肿瘤会发生肺转移,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子宫内膜癌的恶性进展过程。此外,HEC-1-B 细胞对紫shan醇、shun铂等hua疗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为研究子宫内膜癌耐药机制提供了合适样本。
HEC-1-B 细胞的培养需要特定条件。通常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FBS)、1% 双抗(青mei素 - 链mei素)的 MEM 培养基,FBS 提供的多种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能满足细胞的生长需求。培养环境需维持在 37℃、5% CO?的恒温培养箱中,当细胞融合度达到 80% - 90% 时,按 1:3 - 1:4 的比例进行传代,使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细胞,传代周期约 4 - 5 天。新接种细胞在 2 - 4 小时开始贴壁,12 小时内基本完成贴壁过程。培养过程中,需每 2 - 3 天更换一次培养液,定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若出现细胞变圆、脱落等现象,需及时排查是否存在污染或培养条件不适等问题,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影响细胞活性和实验结果。
凭借du特的生物学特性,HEC-1-B 细胞系在子宫内膜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制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利用该细胞系发现,微小 RNA-125b 通过靶向调控 Bcl-2 基因,抑制细胞凋亡,促进 HEC-1-B 细胞存活;长链非编码 RNA LncRNA - HOTAIR 可与多梳蛋白复合物 PRC2 结合,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增强细胞的侵袭能力。在药物研发方面,HEC-1-B 细胞系是评估新型hua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的核心模型。例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qu唑在 HEC-1-B 细胞中的 IC??值为 20μM,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新型 PARP 抑制剂在 HEC-1-B 细胞荷瘤小鼠模型中,能使肿瘤体积缩小约 35%。此外,基于 HEC-1-B 细胞构建的类器官模型,更真实地模拟了子宫内膜癌的三维结构和肿瘤微环境,有助于深入研究肿瘤细胞与周围基质的相互作用,为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不过,使用 HEC-1-B 细胞系时需注意,长期传代可能导致细胞基因表达谱改变和受体表达水平波动,实验前需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ER、PR 表达,以及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等手段进行严格鉴定,确保细胞系的遗传稳定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